媒体报道
首页 > 专家风采 > 媒体报道

满腔热情终不悔 科技报国释初心--黄真

时间:2020-11-10 11:39:08 浏览:3471次



满腔热情终不悔  科技报国释初心

他是我国最早从事并联机器人研究的学者;他是2010年度国际机构学和机器科学联合会“卓越成就奖”的首位华人获奖者;他漫洒丹心,诲人不倦,为培养科研人殚精竭虑;他焚膏继晷,兢兢业业,为实现“科技兴国”奉献一生。他,就是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黄真。


祖国的呼唤,就是前进的口号

1936年,黄真出生在天津。隔年,日本大举侵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黄真父母不甘心在日本的铁蹄下生活,带着他逃难到了南方。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年幼的黄真经历了日本侵略者的扫射和轰炸,目睹了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他从小立志长大一定要让祖国变强大。

1953年,黄真从湖南衡阳铁路中学毕业了,当时正值国家第一个5年计划,要在东北重点建设国家重工业,黄真听到消息非常兴奋,“去东北建设祖国”成了他的梦想。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黄教授笑了:“当时不知道东北具体在哪里,也根本没考虑过东北有多冷。只知道,祖国建设需要我,我就要去!”。祖国的呼唤就是他奋进的目标,那一年,17岁的黄真穿着单衣单裤毅然从江南乘了33夜的火车,远赴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的6年里,黄真刻苦学习,为了拿到5分的成绩,他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儿疏忽和失误。他喜思考、爱提问,常常刨根问底一路问去,甚至有时会出现老师也答不出来的状况。黄真回忆,在大学里养成的务实严谨、敢于提问、敢为人先、挑战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他之后的科学研究大有裨益,并且这些好习惯伴随了他一生。


留学美国,开启研究之路

1959年,黄真大学毕业,他急不可待地想下工厂,将自己所学投入到国家建设当中去。可命运却为他做出了另外的安排:他被分配到了东北重型机械学校(后南迁至本市,更名为燕山大学)当教师。国家既然要大搞建设,就一定要培养相关人才,想到这些,他发愿将一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事业中。在执教的几十年里,黄真教授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

改革开放后,中央鼓励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黄真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1982年,他以学者身份访问了美国两所大学。踏上异国的国土,眼前高楼林立,看不到头的汽车长龙让黄真感到震撼,美国高度的现代化与祖国发展现状的强烈反差让他愈发有紧迫感,发誓一定要学成归国,振兴中华。在美国,他开启了研究并联机器人的新方向。学习工作遭遇瓶颈时,黄真也曾沮丧苦恼,爱人在来信中鼓励他,不要急,慢慢来,努力了总会成功。来自大洋彼岸的家书是他莫大的精神支撑,他夜以继日地学习、工作,连周末也不停歇。美国朋友见他如此拼命,表示惊讶和不解,他说:“我已经46岁了,必须加倍努力,只争朝夕”。

1984年,黄真回国开始了他的研究事业,他在心中立下了一个坚定的目标:中国人一定要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此后的几十年里,黄真勤勤恳恳地忘我付出,取得的科研硕果举不胜举:他创建的统一的机构自由度分析原理解决了困扰世界150年的难题;他首创基于环路数学的拓扑理论和机构数学化图库,突破了当今机构学上的许多世界瓶颈;他完成了并联机构的全部机型类型的综合,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创建系统的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是其他某些数学方法所未能企及的;2010年他获得国际机械工程IFToMM 组织授予的“卓越成就奖”,是该奖开奖以来第一次授予华人;他出版的《空间机构学》《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及控制》等专著为国家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数十年来,他共承担国家高技术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等20余项。指导硕士研究生55名,博士研究生22名,博士后6名。获得专利16项,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120余篇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或国际大型会议上。


倾我所有,实现人生价值

1989年,黄真的研究工作刚刚有了发展,为顺应学校发展需要,校方多次邀请他担任系主任。很多朋友觉得搞行政工作会影响科研,也浪费了他的才学,劝他不要做。可黄真却毅然选择服从校方的安排。他说:“只要我的努力能够为学校和科学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这就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在行政工作上他一干就是6年,6年中,他注重学风和学科建设,成功地创建了燕山大学的第二、第三个博士点。为了给办学创造经济条件,他和同事统一思想、排除困难,创建了效益很高的汽车配件厂。凭着一份平常心,黄真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受到了全校师生的赞誉。

如今,黄真已经84岁高龄,虽然早已经退休,却依然活跃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丹心化红烛,桃李竞相开。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是他最大的欣慰,学生们经常来电、来访,跟他讨论一些科研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时候是黄真最开心的时刻。他说:“我是搞学科理论的,虽然我的理论在国际上很有名,可我认为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创造知识,并将它转化成实际,应用到技术创新的领域当中去。我非常愿意跟我的学生们讨论问题,帮他们解决技术转换上的难题,对我来说,最大的欣喜莫过于看到知识转换到技术创新中去,这也是国家复兴的必经之路。”

17岁起,怀揣着“振兴中华”的梦想奔赴东北,到如今84岁高龄,依然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殚精竭虑。黄真教授的人生轨迹,让人肃然起敬。

(文/冯颖)